4月12日,骨灰移交現場,家屬將親人骨灰從骨灰盒中取出,裝進海葬專用環保袋
4月27日,啟程儀式上,前來送別親人骨灰的家屬禁不住流淚
4月27日,載著骨灰的汽車從長春人文紀念園啟程趕赴大連,家屬揮手告別
4月29日,工作人員在船上向家屬發放鮮花和降解罐
4月29日,家屬將紙鶴放進裝有親人骨灰的降解罐中
4月29日,海葬船上,工作人員將海葬者故鄉的水土撒入大海
4月29日,家屬將帶有鮮花的親人骨灰投入大海
  4月12日,長春市天氣晴好,最高氣溫20℃。清明已過,長春人文紀念園內前來祭奠的人流並不多。骨灰寄存的樓內顯得有些冷清,許多家屬將親人的骨灰盒取出,輕輕擦拭著上面的浮灰,雙手捧著骨灰盒走向人文紀念園服務中心。
  上午9時許,幾束陽光打進二樓大廳,顯得溫暖。兩張用深藍色絨布鋪設的桌子前,許多家屬戴上手套,打開骨灰盒,將親人的骨灰裝進寫有親人名字的海葬專用藍色環保袋中。長春市第五屆公益海葬在這次移交骨灰中開始。
  交接
  43歲的陳旭和父親還有二姨,帶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骨灰盒來到交接現場,四位老人已過世20多年,骨灰一直在人文紀念園安放。陳旭的父親、72歲的陳忠武得知公益海葬的消息,果斷決定將父母骨灰也進行海葬,陳旭的二姨宋淑君也支持陳老先生的想法,讓陳旭安排此事,也將自己父母也就是陳旭姥姥、姥爺的骨灰一併海葬。現場,陳旭將四位老人的骨灰盒打開,一一將骨灰裝進環保袋,交給工作人員,等待告別儀式和海葬。一切手續辦理妥當,陳旭將空骨灰盒整齊放在指定位置,依然擺放好各種供品,才肯離去。
  送別
  “輕柔的音樂撥動心中最柔弱的弦,您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現。在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情不願割捨,與太多的人不願分開,手中鮮花散髮出淡淡幽香,朵朵花瓣帶上我由衷的思念,和著故鄉的泥土,伴著故鄉的朝陽,暗香浮動出我縷縷憂傷,家裡的親人將永遠懷念您,請接受我最真摯的敬禮。”
  4月27日8時,長春市天空晴朗,公益海葬啟程儀式在長春人文紀念園廣場舉行。上百名逝者親友手持菊花莊嚴肅立。承載著225名逝者骨灰的殯儀專用車輛靜候一旁,隔著黑色玻璃,許多逝者親友趴在車窗外想再看親人骨灰一眼。工作人員將故鄉的水土交給親人代表,藍色的氣球伴著音樂放飛天空。在逝者名單的名牌前,親友一一獻上鮮花。
  伴隨著一首送別的詩歌,殯儀專用車輛緩緩駛出廣場趕往大連,親友們揮淚告別。此時,大連的天空正下著小雨。
  海葬
  4月29日8時,大連市大連港,天氣格外晴朗,海面風平浪靜,海鷗不時地叫著。停靠在碼頭上的海葬專用船桅桿上用鮮花裝飾一新,船上的工作人員忙碌著盤點骨灰編號姓名以及整理用來安放骨灰的降解罐。
  8時30分,80餘名家屬代表踏上船隻,將親人骨灰小心地裝進降解罐,蓋好蓋子,再插上幾支鮮花。海葬船隻鳴響汽笛,一個多小時後抵達海葬區域,海葬時間已到,家屬們雙手緊緊抱著裝有親人骨灰的降解罐。拉著投放繩,看著裝有骨灰的降解罐在海水中漂浮也不願鬆開。此時,一片哭聲……
  船隻返航,海風輕拂臉頰,清波滌盪溫情。壯闊的海吟唱著最深情的輓歌,揮不散空氣中的思念,手捧海水,訴說衷腸。請先人回歸自然,願親情融存大海。我們的親人啊,您歷經生活滄桑,如今,再次揚帆遠航!
  延伸閱讀

  關於海葬
  海葬 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現在,海葬是將骨灰裝進專用環保袋,再將環保袋裝入可降解的容器中進行。
  另外,人體焚燒後產生的骨灰,屬無機物碳酸鈣,並非有毒有害物質,不會引起水質污染,不會污染環境。
  起源 海葬的歷史十分久遠,它最早起源於北歐海盜,併成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儀式。海葬最初的儀式十分簡單,它以小船載屍,掛上風帆,驅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
  意義 海葬有利於節約土地、發展經濟,有利於移風易俗。海葬的好處顯而易見。一個單穴墓一般占地0.8平方米,雙穴墓地1.2平方米,再加上綠化留空面積,一畝地只能安置41位逝者。1000具骨灰撒海,就可節約土地24.4畝。
  條件 實施海葬的場所必須避開漁場、釣場、海上交通要道,到達海葬地點的方式則是利用船舶。將骨灰磨成粉狀(2mm以下),用水溶性紙張包裹。
  對比 海葬和傳統殯葬在花費對比上,具有明顯優勢,現在,在我國很多地方對於海葬都實行補貼,而且費用也極低,有的地方甚至海葬由政府買單。而相比較,傳統殯葬費用昂貴。(綜合)
  本報記者 趙濱 黃雲龍 文/圖
(原標題:葬海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n45knzc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